由于產量不足、產業化水平不高、價格競爭力有限,我國的大豆主要從國外進口。2019年,我國進口大豆數量8851.1萬噸,進口對外依賴度高達83%。為解決這一困局,我國一直在想辦法扶持國內大豆產業。
大豆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一年一熟,畝產量較低。有人算過,我國耕地面積約為20億畝,按國產大豆畝產123公斤計算,那么種出進口大豆的數量需要騰出7.7億畝耕地。如果自己生產大豆,那么將會大量擠占其他的糧食耕地。
在不擴大耕地的情況下,選育優良種苗,提升單位生產效率就成了必然的選擇。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此后召開的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做出相關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
我國是大豆起源國,大豆種植歷史已經超過2000年。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總產都居世界首位,目前總產居世界第四位,種植面積居第五位。我國先民很早就采用留優汰劣方法改良大豆品種,也是最早采用現代遺傳學方法培育大豆品種的國家之一。但總體來看,我國大豆種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近年全球大豆種子市場規模在760萬噸左右,總產值約5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內大豆種子市場規模在190萬噸左右,產值穩定在20億美元以上。巴西大豆種子市場規模約15億美元,種子銷量約200萬噸,商品化率98%以上。大豆種子銷量已經占農作物種子銷量的45%。阿根廷大豆種業發展相較巴西更晚一些,開始于本世紀初,目前大豆種子市場規模約110萬噸,產值約8億美元。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大豆品種累計審定總數為3112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數為491個,地方審定的品種數為2621個。當前全國經營大豆種子的企業有442家,其中,注冊資金1億元以上種子企業有6家,注冊資金在千萬元以上種子企業有70多家。而到2018年,我國大豆種植業每畝種子用量為5.22千克,全國1.48億畝大豆需要種子7.7億公斤,但現在我國大豆種子規模僅約3.5億公斤,農民換種率僅45%。且大豆種子平均價格僅6.8元/公斤,不足商品大豆價3倍,從事大豆育種的收益和經營大豆種子的效益同選育和經營雜交作物種子的行業相比較差異懸殊,企業自主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不高。
有學者建議,十四五”期間,應建立以商業化育種與公益性育種相結合的大豆種業體系。加快實現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公益性育種單位聯合,通過資源共享、人員共享、實驗平臺共享,開展合作育種、委托育種、品種權轉讓、技術入股和收購育種單位等多種辦法,加快大豆新品種培育和推廣力度;
同時,加強大豆資源精準評價,深化種質創新與利用。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與創新,擴大大豆資源優異育種性狀的精準鑒定范圍。利用高通量分子鑒定技術,在分子水平上盡快摸清我國大豆種質資源家底,針對不同生態區主要育種目標,建立區域化的種質資源性狀信息、分子數據和載體品種等信息數據庫,實現平臺共享。
此外,推進現代育種技術體系建設,提高育種效率和精度。針對我國主要生態區大豆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產量低、品質差、適應性低等問題,重點解決大豆產量相關性狀、重要品質性狀、主要適應性性狀的分子調控基礎等關鍵科學問題,著重加強大豆育種基礎理論研究。
培育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種,滿足不同消費類型需求。針對不同生態區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培育適應不同區域栽培的高產、優質、專用、抗病蟲、抗逆、廣適性的大豆新品種,其中北方春大豆區要重點培育早熟、稈強耐密、高附加值、蛋白含量高、功能性成分豐富、耐旱、耐低溫、抗病蟲,適于大面積機械精準化栽培和收獲的新品種。